但同时,这也将引发一系列该国的领先光伏制造商运用政策手段聚集示意要得到地方保护,避免过低成本的进口。
至于德国,由于第4季需求大增,全年新增加的太阳能发电容量有3.8GW,约占全球的1/2。据悉,报告中指出2009年全球新装置的太阳能发电容量为7.4GW,其中欧盟就占了5.8GW。
大陆、台湾、德国和日本是排名前四的太阳能电池制造产地。根据欧盟执委会联合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2010年太阳能电池现况报告指出,全球太阳能电池在2009年的产能有11.5GW(10亿瓦特),较2008年成长56%,过去这5年产量增加最快的是大陆和台湾地区,加起来已占全球的一半,其中台湾仅次大陆,成为第二大太阳能电池制造产地。此外,报告还预测,由于大陆和台湾的快速崛起,以及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新厂商的加入,欧商的市占率还会持续下滑根据欧洲联盟的报告,欧洲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市场,仅德国2009年新装置的容量就占了1/2,不过近年来崛起的大陆和台湾制造商,加起来的产能已达全球一半。大陆、台湾、德国和日本是排名前四的太阳能电池制造产地。
至于德国,由于第4季需求大增,全年新增加的太阳能发电容量有3.8GW,约占全球的1/2。根据欧盟执委会联合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2010年太阳能电池现况报告指出,全球太阳能电池在2009年的产能有11.5GW(10亿瓦特),较2008年成长56%,过去这5年产量增加最快的是大陆和台湾地区,加起来已占全球的一半,其中台湾仅次大陆,成为第二大太阳能电池制造产地。在中国,大企业和小厂之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有效供给下游产业。
虽然证监会出面澄清该报道不实,但与此同时从政策层面限制多晶硅产能的传言仍然此起彼伏。这一系列政策大大鼓励了国内光伏企业的投资和研发热情,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取得了骄人成绩,涌现了无锡尚德、中国英利等一大批优秀光伏企业。前一阵风传中国政府已低调冻结了光伏多晶硅厂的公开发行(IPO),以期提高准入门槛,引起市场一片喧嚣。欧洲JRC在2003年做出的世界能源发展趋势报告中预测,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将占到世界发电总量的10%,本世纪末太阳能发电在世界发电总量中将占据半数以上。
受制于太阳能发电较低的能量转换效率(。以及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究竟何时出台。
所谓国产硅料满足50%以上太阳能电池制造需求也仅仅是个理论数字,国内企业仍需大量进口高纯度硅料来满足生产需求,而过剩的相对低纯度的硅料则难以消化。太阳能发电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领衔项目之一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即便是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多晶硅生产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达到Hemlock和Wacker的两倍以上。目前中国节能减排重任在肩,单位GDP能耗和碳税计划的压力正一天天浮现出来。
但是,光伏发电商业化的道路也并非那么一帆风顺。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2005年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2009年推出的阳光屋顶计划和金太阳示范工程规定了一系列对光伏产业的财政补贴,包括类似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按总投资的50%补助,偏远无电地区的独立光伏系统按总投资的70%补助。作为低碳经济代表的光伏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多晶硅生产却甩不掉高能耗,高排放的帽子,实在是有些尴尬。在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企业排名中,中国有四家企业进入前10强,其中无锡尚德以704MWp排名全球第二。
据悉,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正在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该计划涉及包括新能源在内的七个领域,该计划预计将在一两年内出台。目前,我国已有500多家光伏企业和研发单位。
由此不难看出政府对大力发展光伏、风能等产能存在争议的产业仍持谨慎态度。然而时至今日,各方也未能就一些核心问题达成共识。
技术掣肘,低碳环保还是两高一剩多晶硅是目前生产光伏电池的主要材料,2009年中国多晶硅产量呈现井喷式增长,达到1.4万吨。中国光伏企业踌躇满志,大有乘低碳经济之东风席卷世界之势,有人甚至提出了光伏产业将启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说法。然而,中国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技术不足所引起的结构性过剩与空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是眼下关于多晶硅生产 发展迅速还是刚刚起步但是,随着国际多晶硅生产商产能的完全释放,很有可能超出亚洲市场的消纳能力,在其它市场对多晶硅需求难以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这些生产商有产能过剩的风险。改良西门子法改进空间已经不大,采用该技术生产多晶硅,成本也就难以在现有基础上下降。
而多晶硅行业的国际龙头企业,不仅早就掌握了改良西门子法,还掌握了一些用于多晶硅生产的前沿技术,这些新技术可以使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近日,韩国多晶硅生产商OCI宣布了扩产计划,公司将在韩国全罗北道群山市兴建一座产量为2万吨的多晶硅厂。
一直以来,多晶硅供给的不足一直困扰着国内大部分光伏企业,国际多晶硅制造商加紧布局亚洲市场后,将大大满足这些光伏企业的需求。国际多晶硅企业相继登陆亚洲市场,亚洲多晶硅的供应将变得充足,这有利于提升中国光伏企业在采购时的议价能力。
一旦OCI产能完全释放并且将其生产的多晶硅顺利在市场上出售,国际七大多晶硅制造商占据全球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格局将被打破。现在,亚洲已经成为全球光伏产品的制造中心,消化了全球大部分多晶硅,所以国际多晶硅制造商相继选择布局亚洲市场。
预计到2011年,OCI产能将达4.2万吨,远超国际多晶硅制造业龙头 Hemlock。此外,中国光伏企业的多晶硅采购成本将下降。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表示, OCI扩充多晶硅产能,将对全球多晶硅制造业现有格局形成一定的冲击。目前,OCI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
萧函认为,OCI扩产只是国际多晶硅制造业产能扩张的一个缩影,随着众多国际多晶硅生产商加快扩产步伐,它们在全球市场(特别是亚洲市场)的竞争将日益激烈。一方面,OCI在销售多晶硅上面临困难。
另一方面,OCI在技术上不占优势。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国际多晶硅生产商在亚洲的竞争加剧,对中国大部分光伏企业来说是好消息。
现在,OCI主要面向亚洲销售多晶硅,在其它重要的光伏市场(如欧洲和北美),OCI没有完善的销售网络。该工厂于2010年12月开工,预计将在2012年10月建成。
萧函指出,OCI虽然在产能上占优势,但它在短期内仍然不能取代多晶硅制造业传统龙头企业。首先,中国市场上多晶硅供应紧张的局面将得到改观。此外,即便是在亚洲市场,由于传统多晶硅厂商与众多需求方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像OCI这样的多晶硅行业的后起之秀要想保证有一定的需求来源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即便是在亚洲市场,由于传统多晶硅厂商与众多需求方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像OCI这样的多晶硅行业的后起之秀要想保证有一定的需求来源存在一定的困难。
另一方面,OCI在技术上不占优势。目前,OCI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
而多晶硅行业的国际龙头企业,不仅早就掌握了改良西门子法,还掌握了一些用于多晶硅生产的前沿技术,这些新技术可以使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近日,韩国多晶硅生产商OCI宣布了扩产计划,公司将在韩国全罗北道群山市兴建一座产量为2万吨的多晶硅厂。
现在,亚洲已经成为全球光伏产品的制造中心,消化了全球大部分多晶硅,所以国际多晶硅制造商相继选择布局亚洲市场。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国际多晶硅生产商在亚洲的竞争加剧,对中国大部分光伏企业来说是好消息。
本文由女中丈夫网发布,不代表女中丈夫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8xjm.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v5uqc/100.html